送禮送不好,早晚都煩惱 。゚ヽ(゚´Д`)ノ゚。
從生日禮物、聖誕禮物、情人節禮物到各種紀念日,一年到頭我們都在過(ㄕㄠ)節(ㄑㄧㄢˊ),經歷無數次送禮與收禮,禮物究竟要如何送的好又送的巧呢?
是否還在為送禮苦惱?今天就從心理學,為你破解對方猜不透的心思!
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困擾,希望對方能喜歡自己準備的禮物,但送禮看似簡單,其中卻是暗藏深奧的學問!所以小編特別邀請Giftpack禮物顧問,就是要跟你一起從不會學到會~(´ω)人(´ω
)
從心理學開始,Giftpack 跟你一起找出到底要怎麼送禮~
第一課 | 禮物真難送,怎麼送怎麼錯?!
就算是最平凡無奇的物品,也可能變成對方想一輩子收藏的好禮物~
2011年由三位分別來自倫敦商學院、史丹佛商學院、哈佛商學院的頂尖學者,共同發表了一篇名為 “The Gifts We Keep on Giving: Documenting and Destigmatizing the Regifting Taboo” 的論文。(中譯:不停被轉送的禮物:二手禮物禁忌的記錄與去污名化)
其中提到,送禮物向來是一件讓人感到喜悅的事情;然而,收禮者與送禮者之間,對於同份禮物卻會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。可能的原因有千百種:成長背景的不同、生活習慣的差異,但再怎麼不同,送禮者絕對都希望收禮者在收到這份禮物時會感到愉悅,但結果經常事與願違…
畢竟,驚喜與驚嚇僅一線之隔。 ╰(〒皿〒)╯
為什麼同樣一份禮物,不同人收到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? 這~就和人們儲存記憶的方式有關了。
人儲存記憶的層級,大致分為四種:感官記憶、短期記憶、工作記憶、長期記憶。資訊進入腦袋後,會不斷在這四層的儲存位元中轉移,而形成一種「階層式語意聯絡網」。就像是人第一次學習新事物時,資訊會進入感官記憶,而每次使用時就會加深資訊在腦中的強度,隨著資訊變強就會從感官記憶一步一步加深至短期、工作、長期記憶,而因應使用情況的不同,資訊便會被轉移到不同的記憶層級。
這樣的記憶儲存形式建構後,人的腦中會形成 「認知基模(Schema)」,這是人用來認識周圍世界的基本模式。
來自人的各種經驗、感覺、概念,透過此模式構成一個幫助人了解現實世界中的抽象概念(數學中無限、物理界中的反作用力)的認知架構。也是因為如此,當人們在收到禮物時,會循著「情緒的編碼特定原則(Encoding Specificity Principle)」,將收到的禮物連結到過去的經驗、情感與回憶,並產生雙向的回饋;也就是說,收禮者以前的經驗與回憶,會影響他的收禮體驗。
誒?!這不就是說,不管我送什麼,只要他有過不好的回憶,都可能不喜歡我的禮物?!(┛`д´)┛
對,也不對~因為這也表示,當你送禮時,如果也幫他創造了一個好回憶,即便是最平凡無奇的一支筆、一張紙,都會是值得珍藏一輩子的好禮物!
這也帶我們進入了第二課~
第二課|世上沒有壞禮物,只有適合的禮物
俗話說:「朋友沒有好壞,只有適不適合;情人沒有絕配,只有願不願意磨合」。同樣的,禮物也沒有最好,只有最適合!
所以今天就來告訴你,如何挑禮物~~在挑禮物時,一般有兩種行為模式:一種是分享型、一種是討好型。
- 分享型:通常存在於朋友之間。選擇送出自己非常內行的產品,禮物通常實用,且展示送禮人的特長。
- 討好型:通常存在於曖昧之間。選擇送出符合收禮人生活的禮物,反應出送禮人對收禮人的瞭解以及關注,讓收禮者收到禮物時,覺得既實用又被用心的關注,讓人小鹿亂撞呢!
其中,準備討好型禮物時,首先要去瞭解收禮人的不同喜好,甚至去挖掘這些喜好與收禮人過去回憶的連結點,因為情緒將主導注意力,這個現象又被稱為是「武器聚焦效應(Weapon Focus Effect)」,造成收禮者在收禮時的中央區效果增強而印象深刻,隨著時間的推移,中性且沒有情緒的記憶保留量減少,唯有帶有情緒的記憶同樣深刻。
畢竟,腦袋瓜就這麼大,多年以後仍記得的其實是當下的感受!!
小結:其實禮物,從來都不只是禮物
就像是那些無意間翻出,卻能讓你會心一笑,開始想當年的小物品。物品之所以令我們感動、懷念甚至珍藏,不都是因為物品背後的回憶嗎?
為了使收禮者對禮物感到永生難忘,Giftpack自己在擔任禮物顧問傳遞心意時,都會跟送禮人一起透過收禮者的相片、風格、穿搭、愛用品、品牌、年齡、音樂等各種喜好,加上閱人無數、送禮萬人斬(?)的經驗來規劃!就是要讓你的送禮送到他心裡
但你真以為送禮心理學就這樣嗎?(不然幹嘛要括弧(一) 才不止這樣呢!
還有許多影響著收禮感受與體驗的因素呢!想知道更多送禮秘訣?想成為人見人愛的送禮王?想知道更多送禮心理學的話,快點來敲碗 ⁽⁽٩(๑˃̶͈̀ ᗨ ˂̶͈́)۶⁾⁾
最後的最後,如果還是真的想不到要送甚麼,就來Giftpack逛逛,或是讓禮物顧問為你完成心願吧!
希望大家都能送出暖心滿滿的禮物,找到最適合的他與最適合他的禮物♥️️️️️♥️♥️